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
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宣布启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,标志着央行流动性管理工具进一步丰富。今年以来,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调整,不论是改变7天期逆回购、中期借贷便利等原有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招标方式,还是新增国债买卖、临时隔夜正回购和逆回购,以及最新的买断式逆回购,这些改革都有益于捋顺利率传导机制,进一步增强央行对流动性调控的精准度和掌控力。
央行增强流动性调节能力,并不等同于强化“有形之手”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管控。相反,从近几个月货币政策框架一系列改革的脉络可以看出,央行意在通过强化政策利率作为市场资金“锚”的引导作用,以及丰富由短及长不同期限的流动性供给工具,更好适配金融机构对流动性在期限、价格以及交易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。
以新设的买断式逆回购为例,其期限预计覆盖3个月、6个月等,填补流动性投放工具中1个月期到1年期工具欠缺的空白。从定价方式看,采用固定数量、利率招标、多重价位中标,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的资金需求情况选择不同利率投标。中标机构的定价就是自己的投标利率,这对机构的资金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报价过低可能无法中标,报价过高虽能中标但需承担更高成本,利率的充分竞争有利于更好发现资金的真实价格。央行通过获得不同的价格反馈,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市场对资金价格的接受程度。
从交易方式看,不同于质押式回购,买断式回购在交易过程中伴随着债券所有权转移,央行获得债券所有权期间可以再次投放到市场或者用于国债买卖、互换便利等其他操作,有利于大幅提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。金融机构通过将债券所有权在一定期间的出表让渡换来流动性,可以丰富其满足流动性监管指标要求的方式。
不论是新增买断式逆回购,还是启动国债买卖,央行今年以来不断丰富的公开市场工具都更加凸显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,亦是加快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体现。作为“银行的银行”,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与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交易,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,流动性管理方式更加侧重价格调控,并通过持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,提高金融机构获取流动性的市场化选择范围,提升金融机构的自主理性定价能力。让政策的归政策、市场的归市场,各司其职又相互补位,才更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为经济稳定增长、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。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责任编辑:江钰涵
发表评论